海地为何从富裕走向贫困金融界

专治白癜风偏方 http://pf.39.net/bdfyy/bdflx/150921/4699279.html

来源:证券时报网

  

  今天超过10%的海地人在多米尼加从事低端工作,因为留在本国根本无法谋生。

  蔡非

  2月22日,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罕见地严厉批评了海地政府和领导人。近30年来,联合国为帮助海地摆脱危机已投入巨大资源,仅各种资助组织的投入费用就已超过80亿美元,但没有取得应有的成效。同时做出类似表态的还有美国和法国。

  在世界银行历年的人均GDP排名中,30年前的海地就是居于末尾三十位的唯一美洲国家。而30年后,在接受了国际社会的巨额资助后,这个人口不过万的小国,情况居然丝毫没有发生变化。

  著名作家戴蒙德笔下的《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一书中,就将海地作为典型的失败例子加以探讨。

  书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拿海地与邻国多米尼加的比较。在年,多米尼加共和国的人均GDP是海地共和国的2倍。而到年,多米尼加共和国的人均GDP和海地的差距拉大到10倍。

  海地和多米尼加这两个国家共处于一座岛屿上,都有沦为欧洲殖民地的历史。18世纪海地经济一度领先,甚至还侵略过多米尼加。为何这两个历史境遇相似的国家,经济差距后来会越来越大?

  内因是主要原因。

  海地曾经是法国最富庶的殖民地,18世纪海地生产的蔗糖、烟草一度为法国提供了1/4的国库收入,但这种富庶是建立在压榨大量黑奴的基础上。所以在独立后,海地人驱逐了殖民者,消灭了奴隶制度。这本身并没什么问题。

  问题在于,当时的海地人把殖民者和外向型经济一起赶走了,海地从一个出口型富裕经济体变成了典型的农业国。仅有的土地被用来种植粮食,以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

  而多米尼加的发展则截然相反,在18世纪时,多米尼加是西班牙殖民地,西班牙的糟糕管理使得当地经济落后,只有一些养牛业。而在独立后,多米尼加并未拒绝来自海外的移民,同时还接过了海地放弃的出口型产业——甘蔗、可可、烟草、咖啡等产业在多米尼加发展起来。

  作为一个岛国,却执意放弃海洋经济,转而像生活在内陆的农业国那样生存。这是近代海地经济落后的最大原因。

  海地落后的第二个内因,是和年来当地政治家的抱负有关。

  和大多数穷国一样,多米尼加和海地的政局都不怎么稳定,年到年,海地的22位总统中有21位被暗杀或驱逐。而多米尼加则在86年间换过50任总统。这两个发展中国家的历代政府管治都不怎么成功,都充满了腐败和动荡。

  不同的是,虽然多米尼加的政府谈不上什么成功,但他们比起海地的同行,却更积极进取,至少有兴趣努力发展经济,最明显的例子是两国对各自森林资源的保护。

  今天坐飞机从岛上空经过的乘客,可以肉眼都看出两国的差距:岛的东面(多米尼加)一侧郁郁葱葱充满绿色,而岛的西面(海地)则是一片土褐色。

  事实上在年前,这个岛上无论东西都满是森林,不过时至今日,多米尼加的森林覆盖率是近40%,而海地的森林覆盖率却降到了1%以下。

  多米尼加的第一批森林保护区建立于年代。当时的多米尼加统治者听说,森林资源价值数百万美元,于是动起心思想把森林保护起来留给自己的后代。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多米尼加经济,也为后来的多米尼加政府提供了相关资源,能够从海外进口天然气,来取代当地人的生活燃料需求。

  海地则走向了另一条绝路。历史上的海地政府保守顽固,历任政府甚至没有什么兴趣去规划和发展现代产业,海地的统治精英们说法语,榨取到钱后只用来挥霍和海外购产。大多数海地人只有靠传统农业吃饭,而人口增长后对燃料和建材的需求增加,就这样一点一点的把森林消耗光了。

  而森林的破坏,对于以农业为生的海地人后果非常严重,由于生态退化水土流失,海地的粮食产量受到很大影响,进一步加重了国民的痛苦。

  今天超过10%的海地人在多米尼加从事低端工作,因为留在本国根本无法谋生。可以说如果没有大量的移民输出,和国际社会的大力援助,海地早已发生大饥荒和内战,成为马尔萨斯陷阱的典型例子。

  (作者系武汉历史文化学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arongzx.com/sgdc/1105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