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苦难中盛开的绚烂三新游吟歌谣Nue

这是“世界民谣之旅”的第三十期。除了你现在看到的图文版,还有电台版,节目在喜马拉雅播出。之前的节目介绍过南美洲的新歌运动,主要讲了智利和阿根廷的新歌艺术家,而这一时期的加勒比地区也有属于自己的“新歌”。这期我们来聊一聊古巴、波多黎各和多米尼加的斗争歌曲。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很多发展中国家开始奋起反抗殖民侵略。加勒比地区的人民也纷纷开始了各自的独立斗争。几个世纪以来,欧洲统治者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控制着全球大量的地区,并且他们觉得没有必要为自己的行为做出解释。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生来就比其他种族更优越,甚至还认为自己是在帮助其他群体变得更加“文明”,更加“进步”。这种观念到二战后才发生了明显的动摇,一些欧洲人开始认识到种族优越感的错误以及其带来的可怕后果,殖民地的人民也更清楚地意识到了独立自主的重要性。在加勒比地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生了牙买加及特立尼达独立运动,海地及马提尼克的“黑人文化运动”,波多黎各要求脱离美国,多米尼加和古巴也在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军事独裁。在这些背景下,一些受过大学教育的年轻人和中产阶级开始不满足于商业化的主流音乐,试图创造一种具有艺术品质、人文关怀,能够承载新思想、新观念的音乐。

在古巴,年轻人称本国的新歌为“新游吟歌谣(Nuevatrova)”,内容以反对美国的压迫和支持古巴社会主义革命为主,此外也涉及了社会问题的方方面面。古巴和美国的恩怨大致始于-年的古巴独立战争。当时古巴已经几乎要击败西班牙军队获得独立自主的权利了,美国突然以一搜军舰在哈瓦那港口神秘爆炸为由,强行介入了这场战争。和美国相比,西班牙和古巴的军事实力都差太远了,于是美军迅速结束了这场战争并直接占领古巴长达四年,除了建设军事基地之外还要求古巴政府同意任何时候美国都可以干涉古巴各项事务,之后才在名义上允许了古巴独立。在古巴革命之前,首都哈瓦那一度成为美国资本家纸醉金迷的天堂,繁华程度据说甚至超过了纽约曼哈顿。而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古巴工人和农民的艰苦生活。阶级矛盾最终引发政治变革,卡斯特罗和格瓦拉来了。革命期间,新游吟歌谣开始出现,民间音乐艺人如卡洛斯·普埃布拉(CarlosPuebla)开始创作歌曲来歌颂土地改革等政策。年,他创作的,纪念格瓦拉的歌曲《直到永远(Hastasiempre)》至今都是新游吟歌谣中的经典。此外该运动还有另外两个重要的人物,西尔维奥·罗德里格斯(SilvioRodríguez)和帕布罗·米兰奈斯(PabloMilanés)。他们在歌曲内容上更有批判性,创作的音乐风格也更加多元,作曲技法也更复杂。西尔维奥还会从一些英美摇滚乐队的作品里吸取灵感,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国际化。如今古巴的新游吟歌谣已经没有往日那般兴盛了,一方面是因为苏联解体后,人们的革命热情受到了打击。另一方面,新游吟歌谣主要由中产阶级的古巴人创作,而新的载体比如古巴政治说唱,可以让处于社会底层的黑人贫民有机会为自己发声。

接下来我们说说波多黎各的新歌。如今波多黎各依然是美国的一个自治邦,历史上不同的政党对美国统治的态度也各有不同。上文提到古巴的独立战争被美国插了一脚,而这场战争在美国历史里被称为“美西战争”,也就是美国和西班牙的战争,感觉和这些加勒比岛国都没关系了一样。也是这场战争之后,美国代替西班牙,开始统治波多黎各。最初波多黎各人民对此并不是很在意,因为美国同意给他们美国人的身份以及各种权益。然而很快,美国开始规定英语为公立教育的统一语言,还在很多其他场合禁止波多黎各人使用母语西班牙语,对他们庆祝西班牙传统节日以及几百年来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方式也非常不尊重。殖民当局还禁止人们展示波多黎各的旗帜长达50年,所以解禁之后,现在的波多黎各人特别喜欢在各种活动中挥舞自己的国旗。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本地的波多黎各工人因为美国进口量的大幅减少成为了牺牲品,而移民到美国的人也经常遭受歧视。于是脱离美国的声音越来越大了。由非裔波多黎各人拉斐尔·赫尔南德斯(RafaelHernández)创作的《波多黎各之殇(Lamentoborincano)》,讲述了一个出生卑微的波多黎各农民长途跋涉来到城里出售自己的农产品,但是因为经济危机,市场关门了,他只好空手而归。在电台版中播放的这首歌的版本是由之前介绍过的智利新歌艺术家维克多·哈拉演唱的。整个拉丁美洲的新歌运动都是有相互联系的,哈拉演唱过这首歌也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受到拉丁美洲其他地区同类群体的激励,波多黎各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涌现了更多的新歌艺人,除了反对越南战争,他们几乎都支持波多黎各独立。其中安德烈斯·希门尼斯(AndrésJiménez)更是和上文提到的一些古巴音乐人合作了一些合辑唱片,比如《自由的波多黎各万岁(VivaPuertoRicolibre)》。电台版这期播放的歌曲中有好几首都来自这张专辑。

接下来要说的是多米尼加共和国的新歌运动。多米尼加和海地这两个国家共存在同一座岛上(就是这个系列第一期提到的伊斯帕尼奥拉岛),两国的关系有些复杂。年,海地因一场声势浩大的奴隶起义脱离法国,成为加勒比地区第一个自由的国家,年,海地军队占领了整个伊斯帕尼奥拉岛,所以多米尼加共和国在年获得独立时,并不是从西班牙脱离,而是从海地独立出来的。虽然在同一座岛上,但现在两国有很大的不同。海地官方语言是法语,多米尼加是西班牙语;海地现在非常贫困,多米尼加则比较富裕;海地由黑人主导,人口九成以上都是黑人,非常认可有非洲根源的文化和信仰(比如伏都教),而多米尼加则强调自己的混血属性,绝大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多米尼加经历过海地的占领、美国的两次占领,以及两次的独裁统治之后,新歌也就应运而生了。但是不像古巴和波多黎各,多米尼加的新歌并没有在主流社会发挥那么巨大的影响力。其中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我了解的资料比较有限,也就还是不要瞎分析比较好。不过我在了解多米尼加新歌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乐队,叫“年轻的声音(ExpresiónJoven)”。在在他们的歌里体现出非常强烈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把“工人阶级”、“阶级斗争”这类词汇直接写进歌词里,简直可以说是革命歌曲。不过他们的作品在音乐上并不像《国际歌》那样雄壮,我个人觉得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悦耳了。同时,他们也拒绝使用加勒比舞曲的风格(下期我会介绍这些风格),因为他们觉得那些风格太商业化,不符合自己严肃的表达。总得来说,我个人发自内心的很敬佩这样的艺术创作者。

这几期说历史比较多,毕竟主题是“在苦难中盛开的绚烂”,加勒比文化的产生过程也很复杂,所以没法绕开这些背景信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的呈现是一个结果,也希望大家可以思考产生这些结果的原因。另外我搜集到的资料有限,遇到涉及政治的内容也尽量避免盲目表达自己的立场,如果大家对这些方面感兴趣不妨自己去了解。我们毕竟不是一个历史节目,也不能总是这么严肃,所以下一期,也是加勒比音乐的最后一期,我会尽量给大家单纯从音乐和文化上来介绍加勒比西语地区的几个代表性音乐风格,从“苦难”过渡到“绚烂”。

最后,感谢阅读。大家也可以在各个音乐平台搜索刘耳朵听到我自己创作的歌曲和纯音乐作品。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赞、收藏和转发,如需转载,请标注作者和来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arongzx.com/sgdc/10916.html


当前时间: